呷哺呷哺,应以始为终_

呷哺呷哺,应以始为终

来源:

  就在今年3月11日,呷哺呷哺发布了盈利预警,虽2021年实现了营收61.5亿元,同比增长约13%,但全年约关闭230家,其年度亏损将达到2.75亿至2.95亿元之间。   为此,呷哺呷哺CE

呷哺呷哺,应以始为终
呷哺呷哺,应以始为终

  就在今年3月11日,呷哺呷哺发布了盈利预警,虽2021年实现了营收61.5亿元,同比增长约13%,但全年约关闭230家,其年度亏损将达到2.75亿至2.95亿元之间。

  为此,呷哺呷哺CEO贺光启称,会重新调整2022年企业的战略方向。公司将及时调整组织架构和业务策略,多举措增加餐厅收入,精细化管理控制经营成本。

  成立于98年的呷哺呷哺,曾因“平价大众火锅”、“创新一人食火锅”响彻名头,但近几年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明显的业绩下滑是从2020年开始的,数据显示,2020年呷哺呷哺的净利润从上一年的2.88亿元猛降到不足200万元,跌幅为当年上市餐饮企业之最。

  业绩下滑或许有疫情的影响,或是门店的转型和扩张有关。但归根结底,变得不像“呷哺”的“呷哺”,“无法持续抓住客人”才是它最大的问题。

  

  来源:网络

  一直在“变”的路上

  其实,呷浦呷浦对于“战略调整,升级转型”,这八个大字早就习以为常。

  时间拉回2014年,于98年切入小火锅空白市场的呷哺呷哺,在经历了初步发展,加速扩张,成功地赴港上市。

  上市后的呷哺呷哺,面临两个挑战,一个是消费者升级的趋势越发明显,“便宜低价”的火锅定位满足的人群有限,另一个是股东对公司的利润水平、营业额增长与市场拓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薄利多销”的单一盈利策略也不再符合资本的期待。

  一来二去,进一步满足市场与资本的期待,呷哺呷哺加快扩张步伐。2016年呷哺平均每四天就新增一家门店。

  同时,为扩大目标群体,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呷哺呷哺将“多元化、高质量”成为自身最重要的两大转变思路:

  2015年,推出外卖业务“呷哺小鲜”;2016年,推出中高端餐饮品牌“凑凑”;2017年,推出“呷煮呷烫”冒菜外卖品牌,推出了呷哺呷浦调味料产品,与茶米茶共同推出“火锅+茶饮”模式2019年,推出面向年轻消费者餐饮中端品牌“in xiabuxiabu”2020,推出“light pot”的新店模型,新增茶饮专座、呷酒小馆,KTV不仅如此,呷哺呷哺自身也在不断升级迭代:

  客单价从40-50元,提价为50-80元,再提升到70-90元对应的是设计升级,例如更换门帘和logo,主色调从过去年轻活力的黄色,变为更加高端的深灰色还有新增茶饮业务,与凑凑一样的“+茶饮”定位,直接把“茶米茶”嫁接在呷哺呷哺上,甚至为了转型,还曾一度引入多人大锅。但几经折腾,丰富的多元化和转型策略,只有中高端火锅“凑凑”成功出圈。

  截至2020年上半年,在短短四年间,凑凑已经在中国20个省份开出了107家。2016-2019年,凑凑的收入复合年增速为430.7%,对于集团的比重在不断增大。其创新的“火锅+茶憩”的创新复合业态切入传统火锅赛道,台式大火锅+茶饮文化收获众多粉丝认可。比起其他中高端火锅,其网红属性强,也有出圈的拳头产品比如鸭血、豆腐、奶茶等。

  

  来源:网络

  然而,其他项目要么激不起水花,例如新增的麻辣烫外卖和调味料品牌,要么是半途腰斩——2021年8月,贺光启直接宣布主打中端市场的in xiabuxiabu将陆续全面退出市场。

  但更大的问题在于,经这么折腾,呷哺呷哺本身也出现了危机。

  

  背后的矛盾

  在知乎中一个“为什么呷哺呷哺不如以前评价好了”的问题中,很多用户都在描述一个共同点,那便是“价格上去了,价值却跟不上”。

  门店设计似乎更高大上,但对服务员的满意度却没有提升;食材也确实涨价了,但肉片越来越薄、麻酱的味道也不如从前。“还不如加点钱去吃海底捞呢。”这说出了很多人的心里话。

  呷哺呷哺的“升级”只是浮于表面,换汤并未换药。在火锅这个品类里,中高端品牌的内在价值感由更好的食材口感和新鲜度,更好的服务体验去体现。

  对想要吸引的新受众没有吸引力之外,“提价、升级”让呷哺呷哺的原有定位越来越不清,图性价比的核心受众的也不断离去。

  原本的呷哺呷哺主打性价比,消费者以学生、白领为主。呷哺呷哺门店,是他们学生在经济比较拮据的情况下都能饱餐一顿的地方,也是白领们下班想要大撮一顿平价火锅的去处。而失去了性价比的呷哺呷哺,也失去了这群忠诚用户。

  还有一部分伴随着呷哺呷哺长大,经济实力在不断提升的人群也在逐渐流失,因为他们的升级消费的路径是“海底捞”,是“捞王”,是“凑凑”,而非只提价不提质的呷哺呷哺。

  从财务数据上看也很能说明问题:2017-2020年,呷哺呷哺的人均消费在不断上涨,从48.4元、53.3元再到55.8元、62.3元,但核心的翻台率却在一路下滑,从3.8次,3.4次,再到2.8次、2.6次、2.3次,甚至在2020年上半年期间,翻台率仅为1.6倍。

  呷哺呷哺丢了芝麻,也丢了西瓜。而它定位的摇摆源于背后管理团队之间的矛盾。

  2017年,在看到凑凑取得初步成功之时,呷哺呷哺创始人贺光启决定将呷哺呷哺从对标肯德基的“快餐”定位,转变为对标星巴克,中高端市场为导向的“轻正餐”定位。

  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面向大众市场的呷哺呷哺,越来越“凑凑化”。而当时的CFO赵怡持不同理念,是希望回到“优衣库”代表的物超所值的大众模型,她认为“轻投入、平价格、高翻台和套餐模式”,才是未来餐饮业发展的主流。

  另外,赵怡在疫情暴发后,希望大力发展呷煮呷烫以及复合调味零售品牌,也正是因为贺光启的不重视,没有分配更多资源。

  使得呷哺呷哺不断摇摆的,除了创始人和CFO争执不下的理念,还有公司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

  茶米茶是呷哺董事长贺光启本人全资持有的茶饮企业。据报道,赵怡曾经极力反对呷哺集团对茶米茶的资金支持,甚至将此看成是贺光启的以公养私。

  同时,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在已经有了成功的凑凑后,还要成立定位相似的inxiabuxiabu的原因——贺光启害怕凑凑发展过于独立,不便于掌控。而为将权力全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贺光启的妻侄刘冠纬,最终替代了张振纬的位置,成为凑凑新的法定代表人。而在这之前,他已经是茶米茶的总经理兼法定代表人了。

  虽然呷哺成立之初虽致力于本地化,但近几年,集团管理层已经大部分是“台干”,呷哺的发展难敌公司政治带来的危局。最终,闹剧也随着赵怡下台,贺光启重揽大局而落幕。

  

  “不变”为核心

  从贺光齐的对外发表的内容上看,未来呷哺呷哺将着重:

  一是差异化经营南方市场。例如,适应南方人的口味,从麻酱换成沙茶酱;同时更加谨慎选取门店地址,今年期望新增156家餐厅,未来三年,计划新增至少500家门店;

  二是启动“呷哺X”新品牌项目。其首批门店计划年底前落户北上广深等超一线城市,与呷哺呷哺、凑凑更好地覆盖“高中低端”火锅品牌。

  另外,一些东南亚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欧美等国际市场,也在陆续布局之中。

  从第一个展望上看,贺光启或许正在摒弃为扩店而扩店的心态,更加谨慎的布局以及更细致的运营,一定程度上将会提高门店扩张的质量。

  但对于第二点的“呷哺X”新品牌切入中端市场颇有疑虑。夹在凑凑和呷哺中间,呷哺X不知道会不会步上in xiabuxiabu的后尘。这不是单纯做个呷哺呷哺的“升级版”这么简单。

  虽然如今大权已掌控在手的贺光启,在公司以及个人利益一致的情况下,能够更加理性思考,但呷哺X出圈的难点更在于,高中低端的品牌之间要有一定区隔度。在一手抓凑凑(强品牌力),一手抓呷哺呷哺(强性价比)的同时,还需思考究竟什么能够带领呷哺X出圈。

  从自身角度看,随着新支柱凑凑比重越来越大,而中高端火锅品牌竞争激烈、疲态渐显,在“下沉市场”继续酣战,贺反而更应回归“呷哺呷哺”本身。最初的呷浦呷浦本身就具备差异化的品牌优势。其“性价比之王”、“一人食火锅“、“优秀的底料口味”,还有发展到如今拥有的“强供应链实力”及其“千店规模”,都是其他火锅无法匹敌的存在。

  并且,从行业大方向来看,在火锅品类天花板渐显,火锅品牌同质化的今天,呷哺呷哺的多元化思路需要进一步打开。比如,海底捞、西贝等众多餐饮品牌在餐饮零售化、预制菜的探索都先行一步,而呷哺呷哺白白浪费了自己“好吃丰富的底料产品”的优势。不仅如此,呷哺本身的“一人食”定位就更适合居家场景,“外卖”、“预制菜”等趋势都更符合呷哺的定位。

  总体而言,“借鉴别人的好”固然重要,但呷哺呷哺,更需要做的是充分理解并且利用自己的核心优势。不要一直在试图做别人,却忘了自己是谁。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自http://ag-j9jiuyouhuiedu.com/news/4424.shtml

上一篇:创始人何享健:希望营收和股票市值都能超5000亿下一篇:呷哺呷哺,应以始为终

相关文章

图文资讯

行业新闻

友情链接: 久柚 0 九尤 0 久柚 久柚绘 0 酒友会 就游 九佑 旺尚 酒友会 界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