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中的“中国”:以科技创新“丈量”发展的广度与深度_

冲刺中的“中国”:以科技创新“丈量”发展的广度与深度

来源:

     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化龙在接受《中国科技信息》杂志记者采访时反复提到,“创新是引领企业走向卓越的关键驱动。”   一张纸,能做什么?   在太空中,它承载着人员

冲刺中的“中国”:以科技创新“丈量”发展的广度与深度
冲刺中的“中国”:以科技创新“丈量”发展的广度与深度

  

  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化龙在接受《中国科技信息》杂志记者采访时反复提到,“创新是引领企业走向卓越的关键驱动。”

  一张纸,能做什么?

  在太空中,它承载着人员生命和设备安全的重量。

  这张纸学名叫导水纸,“神舟五号”以来的神舟系列飞行任务,有八次在航天器和空间站上出现了它的身影。

  制造这样的特种纸,是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所需要的支撑材料之一,也是中轻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的创新成果之一,更是集团孕育攻克的众多科技项目之一。

  

  中轻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历年获得的科技成果奖励证书

  从“科技有限公司”,到现在的“集团”,38年来,始终秉承着保国利民的初心使命,承担着央企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十三五”期间,随着央企重组整合不断推进,中轻集团、工艺集团、中丝集团、华信邮电先后加入大家庭,形成经营业务横跨国际贸易、地产、文化、轻工、民爆、工艺、通信等众多领域的复合多元型企业,涉猎产业日益丰富,资产规模持续壮大。2021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440亿元,利润总额568亿元,资产总额17430亿元,位居《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第174位,排名再创历史新高。面向新征程,集团以创新为驱动力,加快推动世界一流企业的全面建设。

  “十三五”期间,中国旗下各个产业都聚焦各自领域,进行科技攻关和落地。中轻累计主导了12项国际标准,研发出多款日化和食品产品;久联研发的工业电子雷管智能装配技术及装备,市场占有率超过90%,填补了国内电子雷管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工艺及装备的空白;华信旗下企业均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深度覆盖ICT行业,其中上海诺基亚贝尔在3G、4G、固网接入全国前三,长飞公司在光纤光缆领域实现多项“行业第一”“全球第一”。国际、发展、文化、置业等其他板块分别聚焦各自产业,在科技攻关和产业落地上均有突破。科技信息中心主任景昊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集团持有专利数量增长率近240%。

  面向“十四五”,集团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战略导向,赋能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集团总部成立科技信息中心,增设科技管理职能,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持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积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刘化龙(中)调研华信

  “每个业务板块都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作为,思考如何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化龙说,“尤其是有比较优势的业务单元,更要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努力取得新突破。”

  集中融合力量,做数字产业化“领头雁”

  目前,依靠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国人共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也已取得长足进步,加速推进的创新项目,已经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华信业务深度覆盖信息通信全产业链

  “集团要做出改变、突破障碍”,刘化龙指出,“最主要的就是围绕‘四个面向’,牵住科技创新工作的‘牛鼻子’——找到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在工作中要不断思考、不断反思,坚持企业的发展与行业发展、国家发展的统一,坚持‘市场引领创新’”。

  近年来,集团下属华信便紧紧围绕这一“要点”持续发力。华信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作为中国信息产业领域对外合作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投资发展平台,旗下拥有上海诺基亚贝尔、长飞、阿尔卡特朗讯企业通信等声名卓著的科技企业,华信多年来聚焦通信解决方案、光纤光缆与无线射频、企业网络与云计算、系统集成与软件服务四大业务板块,深度覆盖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链。所管理企业研发人员近1万人,在国内设有8个研发中心,国外设有15个研发中心,年度研发投入占比均在10%以上;通过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探索出了自主创新和联合创新“两条腿”走路、本土研发与全球资源互动融合的创新模式。

  以华信旗下通信业务板块的核心企业诺基亚贝尔为例,作为信息通信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实现了从“技术转让”到“技术共享”的模式升级。在此基础上,为中国移动通信从3G突破、4G并跑到5G领跑做出了贡献,全球知名的贝尔实验室也在中国落地生根,其国内研发成果均打上了清晰的“中国印记”,成为集团科技创新的源泉之一。此外,华信还加大6G等前沿科技研发的力度,为集团科技创新板块抢占市场先机铺平道路。

  

  华信所属长飞公司智能车间

  华信光纤光缆板块的旗舰企业长飞公司拥有国内光纤光缆行业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被工信部评为光纤光缆领域制造业单项冠军,是全球领先的自主掌握四大主流预制棒制备技术的企业,实现了关键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全国产化,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真正实现了从行业“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蜕变。

  

  创新专利硕果累累

  截至2021年末,华信已获授权专利达3353项,其中2021年新增授权专利384项,新增申请专利627项。阿尔卡特朗讯企业通信打造的Rainbow云端协作平台屡获大奖;华信傲天是为数不多的面向全球市场提供全系列、高质量企业网络产品的厂商之一,并积极助力5G+电影等行业数字化转型;长飞打造出了“5G+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十四五”规划中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工业互联网向各行业赋能应用添砖加瓦。

  放眼未来,华信作为智慧城市和数字化转型的积极参与者,将继续着眼数字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向着打造集团数字产业化“领头雁”、产业数字化“新引擎”的目标不断迈进。

  强化集成创新,做科技创新“排头兵”

  “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讨不来、要不来的”,刘化龙指出,集团要在对引进技术充分消化吸收基础上,通过创新体系升级、掌握核心技术和技术的深度融合,进而实现全面自主创新,研发更有技术优势和竞争力的产品。

  就是在这样先进、科学的企业发展观念引领下,集团下属久联利用自身优势实现“一体化”转型。集团党委委员、总经理助理,久联党委书记、董事长安胜杰告诉记者,久联近年来重组澳瑞凯国内企业,推进合资设立研发机构,与国内领先的芯片企业融硅思创成立合资公司,从事数码电子雷管模组研发,整合国内第一民爆技术研发企业湖南金能公司,从事现场混装地面站及智能混装设备研发,成立国内首家民爆工程实验室。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加快整合行业科技创新龙头企业。

  

  久联工业电子雷管(电雷管)智能装配工艺技术及装备

  如今,通过推进集成创新,对标国际领先,开展高端电子雷管研究,填补国内空白。久联研发的工业电子雷管(电雷管)智能装配工艺技术及装备,已成功转让给多家国内主要电子雷管生产企业,市场占有率超过90%。填补了国内电子雷管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工艺及装备的空白,在民爆行业重大制约技术和关键装备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民爆行业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作出了贡献。自主研发的民爆生产智慧安全监管系统集成了最前沿的机器视觉、算法模型分析等人工智能技术和互联网微服务框架搭建技术,有效对安全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快速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和分析,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企业安全管理模式,成为提升安全精益管理,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的有力手段。

  

  民爆生产智慧安全监管系统

  在这样成功案例的借鉴和启迪下,集团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围绕国家战略所需和集团发展实际,加大研发投入,集聚创新资源,构建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增强企业研发创新能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提升科技业务市场竞争优势和价值创造能力。

  坚持市场导向,做技术研发“主力军”

  “科技创新并不是某一个公司、某一项业务的任务,而是全集团全社会的任务,我们都是国民经济产业中的重要环节,每个板块都关联着大量的上下游产业链环节,每一个业务板块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作为,思考如何开展科技创新工作。”这是刘化龙作为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科技创新的理解。

  如何将科技创新作为立足根本,为企业塑造“科技DNA”?

  集团下属中轻,便是将科创精神“雕刻进DNA”的生动实践。中轻业务覆盖造纸、食品、日化、皮革与制鞋、工程设计、智能装备等6大领域。

  

  中轻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下属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国家菌种资源库)收集保存的珍贵菌种

  新中国第一款超薄电容器纸、第一瓶干红葡萄酒、干白葡萄酒、第一款合成洗衣粉、加磷洗涤剂、洗衣膏、第一个工业化猪皮制革生产技术……都由中轻创造。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中轻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万顺介绍,长期以来,中轻所属制浆造纸、食品发酵、日用化工、皮革制鞋四家国家级研究院承担了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企业技术服务等任务,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产业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那么,在经济新时代,中轻如何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厚产品附加值,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轻寻找到的答案是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近年来,研究院致力于核心原料和产品的开发。如,特种纸领域开发的“全热交换纸”“感湿保鲜膜”等多项特种纸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参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为国家航天事业做出积极贡献。食品发酵领域,在工业微生物、传统酿造、功能食品和食品真实性鉴伪等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表面活性剂领域,开发了全生物碳源APG、短流程乙氧基化物等新型绿色表面活性剂以及核辐射和舰艇等特种清洗剂,引领表面活性剂行业绿色、高质发展。

  

  中轻检验认证有限公司获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

  多年来,中轻通过对科技创新的不懈坚持,正在逐渐发展成为拥有众多国家级科研、标准、检测、国际合作等平台,轻工行业科技实力最强、产业链完整、行业覆盖全面的国有大型创新型企业集团,主导制修订的多项国际标准为提升国际话语权和我国产品迅速打入国际市场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整合四家国家级研究院检验检测业务组建的中轻检验认证有限公司,已经获批成为轻工消费品领域唯一的综合性的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而且,中轻的科技研发已经实打实的带来了企业业绩。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包括“卡脖子”产品在内的纸基功能材料,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同比增长78%。长泰智能通过“标准引领+集成创新”,从造纸行业输送包装设备厂商,成长为行业知名智能装备供应商。

  2022年初,中轻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四五”发展战略、2020-2025年科技发展规划,正式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能力,大力推进产业培育和转化应用,持续推动中轻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

  持续投入科技研发,让这家70年历史的企业焕发出新的增长动能,用科技重塑企业DNA,中轻找到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刘化龙在接受《中国科技信息》杂志记者采访时反复提到,“创新是引领企业走向卓越的关键驱动。”集团作为大型央企,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深刻并且愈发认知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在新的竞争时代,面对更加复杂的市场竞争,更加高纬度的竞争格局,更加认识到科技创新是驱动企业逆势增长的主动力,甚至可以说,科技创新才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集团明确提出“建设一流,追求卓越”的战略目标和“5678”重点任务。其中,科技创新是“八个力”中的驱动力,并明确了“百千万亿”的奋斗目标。

  就在年初召开的年度工作会议上,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振高进一步细化了“百千万亿”目标的实施路线图,明确要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工作顶层设计、确定各板块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体系、加大研发科研投入、着力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等。不断用科技为集团“赋能”高质量发展,奋力重塑科技发展新优势。

  作为我国大型中央企业,走过近40年的风雨洗礼,集团迎来了自身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发令枪已经打响,正全力冲刺。

  关注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社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在线投稿平台:www.cnkjxx.com

  投稿电话:010-68003059

  寻求报道、内容合作,请联系微信:zkxxx1999

  杂志收录情况:《中国知网》《中国期刊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科协、中国图书馆学会(解读科学发展观推荐书目)》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自http://ag-j9jiuyouhuiedu.com/news/7648.shtml

上一篇:重塑“”下一篇:冲刺中的“中国”:以科技创新“丈量”发展的广度与深度

相关文章

图文资讯

行业新闻

友情链接: 九佑 百智 九尤 就游绘 0 0 久柚 0 0 0 就游绘 九酉 0 0